省会经济圈如何乘风破浪?做好黄河这篇文章是关键

发布时间 :2020-08-20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刘飞跃 王杰 实习生 房一平

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、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、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。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,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七市正亲密合作,努力做好黄河这篇文章,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战略



 

黄河是一条纽带

应该做好黄河文章

723日,济南市召开了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。会议提出了东强、西兴、南美、北起以及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,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,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趟出路子、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当好引领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。

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去年继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、自贸试验区后,第三个国家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,这为济南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,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。

在山东沿黄九座城市中,省会经济圈就占到了七座。这七座虽然都位于黄河下游,但从山东省内的分布来看,既有鲁中地区的济南、泰安、淄博,也有鲁西的聊城和德州,还有黄河口的东营市。尤其是东营市加入省会经济圈,使得黄河战略在经济圈内更加完整。

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认为:济南要打造黄河流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心城市,黄河战略为济南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找了一个支点。国家中心城市要承载国家战略,这也是济南参与到黄河战略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。

从空中俯瞰,黄河如同一条黄色的丝带,从西南缓缓流向东北,把这些城市包裹在内。济南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征分析,河流本身就是纽带,长三角、珠三角城市群都是借助大江大河促进区域内的协同,省会经济圈要利用好这条纽带。

刘家义书记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调研时提出,济南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示范,在创新沿黄区域协作机制、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、推动沿黄产业带合作、带动黄河流域对外开放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发挥示范作用。

黄河的作用比省会城市要大得多,把区域发展提升到了一个空前广阔的维度,黄河经济带使得区域协调发展的视野更大、层次更高。



 

主动对接国家战略

突出各自特色优势互补

记者梳理这五次已经召开的对接会发现,产业对接成了多次被提及的字眼。比如,济泰之间三大产业即文化旅游产业、医养健康产业、智能制造产业对接。济滨则聚焦基础设施联通、产业融合发展、科技协同创新、文旅资源共建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。济淄则探索尝试率先从产业协作上破题,着力构建优势互补、错位发展的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格局,联合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集聚区。

董彦岭认为:利用融入国家战略这样一个机会,来发展壮大自己、提升自己。过去山东省往往只承载了国家发布的战略。如今山东通过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,划定了三大经济圈,主动进行对接,也体现了战略方面的自主性和主动性。被动承载国家战略的同时,也要根据自身情况积极作为。

省会经济圈七市产业发展各有侧重,济南在信息技术、大数据、医疗康养产业等方面有优势,淄博市则侧重重工业、材料产业,德州的康养体育、现代农业有特色,聊城在汽车、化工产业上有优势,滨州电解铝、纺织产业、东营石油产业基础牢固。

723日,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上,济南已经实行17年的东拓、西进、南控、北跨、中疏城市发展方针变为了东强、西兴、南美、北起、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。

其中的东西南北的范围都比原来的十字方针有了变化,不仅仅是市区的方位,更加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协调。比如东强则涉及到了章丘、莱芜以及淄博,西兴提到了德州齐河,南美则提到与泰安打造生态共同体。

济南产业比较全面,其它地市略有不同,正好可以互补、取长补短。济南及周边城市在全国看来不是很强,这就需要城市间的互相搀扶。现在协同发展,就是要突出各个城市的特色优势互补。王征分析。



 

兄弟城市间合作更密切

并有制度层面保障

提及省会经济圈7市的产业协调发展,《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》也明确要求,七市在错位协同发展的同时,还着重强调了共享。建立利益分享机制,探索双向飞地”“异地孵化”“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;共享科技创新资源;生态环境共保共治;共享公共服务便利等等。

从战略合作角度上,《意见》中一系列共享政策措施的制定,表明省会经济圈内兄弟城市间的加强合作的强烈意愿与决心。而在《意见》出台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内,包括企业开办全域通办、交通设施建设、文旅产业合作等多个方面,省会经济圈城市在济南的牵头带动下,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。

众所周知,省会经济圈并不是个新概念。早在2013年便已提出。较之以往,外界普遍认为,此次省会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交流与合作尤为密切,一体化的战略也更切实可行。

董彦岭认为,原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进展缓慢存在两方面原因,过去,济南作为省会城市,城市首位度不高,城市发展框架也没有拉开。还有,各城市之间对一体化发展的认识参差不齐,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缺乏明确的一体化机制安排

有了共同目标,城市间如何有效开展合作也尤为关键。因此,城市间一体化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层面支撑。

较之以往,此次合作已经上升到体制机制的高度。济南社科院研究员刘新军认为,此次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合作,将建立7市议事协调机制,定期召开会议;先行区、周村、齐河、邹平四地还将探索建立一体化发展新机制…“这为7市间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保证议,也是打破各城市之间行政壁垒的一种尝试